歐美國家的監(jiān)管機構已逐漸意識到日益嚴重的服裝垃圾問題,堆積如山的紡織品廢棄物充斥著當地垃圾填埋場,而那些沒有進入當地垃圾填埋場的廢棄服裝,往往會被批量運往經濟相對落后的南方國家,令當地環(huán)境不堪重負。歐美的監(jiān)管機構開始要求服裝品牌為這些廢棄紡織品埋單。
據彭博社報道,在歐盟,每年的紡織品廢棄物總量約為400萬噸,而在美國,僅2018年的紡織品廢棄物總量就達到了1700萬噸,比2000年飆升了80%。
美國加州、瑞典、荷蘭和意大利都已提出相應法規(guī),要求時裝企業(yè)必須為紡織品回收項目提供資金支持,大多是以生產的服裝數量為標準支付費用。英國和歐盟也在討論制定相關法規(guī)。這些法規(guī)被稱為“生產者責任延伸”(EPR)制度,仿照其他不易回收的商品,如電池、床墊、醫(yī)療器械等,要求時裝品牌根據其產品產量繳納費用,或者自行開展回收項目。
EPR制度的支持者希望該制度能抑制過量生產,推動回收產業(yè)發(fā)展,并鼓勵企業(yè)生產更高質量的產品。但是,EPR費用也有可能被轉嫁給消費者。“改變市場基金會”的推廣活動總監(jiān)厄本契奇認為,消費者對廉價服裝的渴求正在加劇過度消費,服裝價格的漲幅“必須相當大”才能抑制消費主義行為。
在考慮實施EPR制度的國家中,大多數尚未敲定要收取的費用,不過法國提供了一個參考:法國自2007年起實施了一項EPR計劃,企業(yè)需根據其前一年生產的產品數量來繳納相應費用。所有產品被分為107個類別,從服裝、鞋類到家紡,并按重量進一步細分。2021年,超過6000個品牌被納入該項EPR計劃中,總計為28億件商品支付了5100萬歐元的費用,平均每家企業(yè)約支付8500歐元,每件衣物約0.16歐元。
不過,這些EPR費用在環(huán)保組織看來還是不夠。非營利環(huán)保組織Or Foundation認為,法國征收的費用“實在太少了,在任何層面上都不會產生效果”。法國政府也承認收取的費用過低,并于去年11月下令,要求執(zhí)行EPR計劃的機構提出新的標準。
多家時尚企業(yè)已開始啟動自己的轉售項目,或通過ThredUp等平臺銷售二手商品。一些服裝生產商多年來也在實施回收計劃。例如,顧客每提交一袋衣物便可獲得一張優(yōu)惠券。但這種方式在很多消費者看來,是一種變相的促銷。環(huán)保主義者更是批評這種方式促使消費者購買更多根本不需要的衣物,加重環(huán)境負擔。
艾倫·麥克阿瑟基金會在2022年的一篇論文中提出:“(這些環(huán)保動作)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個體孤立的努力,目的是獲取經濟價值,其他紡織品和材料的問題完全沒有得到解決。”
由于現代服裝的材料多達數千種,包括聚酯纖維、棉花、亞麻、絲綢等,使得分類和處理舊衣服十分困難。同時,將含有大量聚酯纖維的衣服轉化為新面料既昂貴又具有技術挑戰(zhàn)性,而且有加劇微塑料污染的風險,回收混合纖維衣服所需的技術仍處于起步階段。
被運到南方國家的大部分紡織品最終都會成為污染環(huán)境的廢物。據Or Foundation統(tǒng)計,每周有多達1500萬件廢棄服裝運抵加納。雖然這些國家一直在接收和處理通過EPR項目收集的舊衣物,但目前并未獲得相應基金提供的資金支持。